我们常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来形容向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办事还是教育,都需要看清对象,因材施教。
公明仪的故事就是对这个道理的生动演绎。他是一位弹琴能手,但当他为牛弹奏高雅的《清角》时,牛却毫无反应,低头继续吃草。这并不是因为牛没有听见,而是因为这种曲调并不适合牛的耳朵。但当公明仪改变曲调,弹奏出蚊虻的嗡嗡声和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时,牛立刻有了反应,摇动尾巴,竖起耳朵,不安地来回走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或教育他人时,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需求。对于不同的人,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这就像公明仪对牛的弹琴,他需要根据牛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曲目和弹奏方式。同样地,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或教育他人时,也需要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整我们的方法和策略。如果我们不看清对象,不因材施教,那么我们的努力就可能像对牛弹琴一样,毫无效果。
所以,“对牛弹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包含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它告诫我们,无论是办事还是教育,都需要看清对象,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下一篇 : 乐淘淘网:快乐购物的在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