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一个出生在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农民家庭的孩子,于1902年5月28日踏入这个世界。幼年时,他经历了丧父之痛,家境清贫,依靠兄长的抚养成长。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1918年,童第周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他的学习热情如同燃烧的火焰,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他插班进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并于1922年毕业。原本,他可以顺利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但因家庭变故,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回到家乡挑起家庭的重担。
生活的曲折并没有阻止童第周追求知识的步伐。1923年,他先后报考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随后,他以特别旁听生的身份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最终考入哲学系。1927年,他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毕业,并获得了一份在浙江省桐庐县任泽区建设科科长的工作。同年,他还得到了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的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1930年,童第周的人生迎来了新的篇章。他远赴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开始了他的生物学研究之旅。在留学期间,他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的研究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成功地去除了青蛙卵子的外膜,展示了他在生物学领域的天赋。
1931年夏天,童第周在法国海滨实验室再次创造了奇迹,他成功地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了外膜剥离。这一成就让国际同行对他充满了敬意。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侵略行为激起了童第周的爱国热情。他发动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国学生总会,并担任负责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童第周获得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学校内迁到四川万县,并在重庆的几所大学任教。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他担任动物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的生活和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1949年他毅然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回到国立山东大学。1950年他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童第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中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等重要职务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童第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科学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