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背后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影响

时间:2024-07-05 14:12:18作者:奚贞来源:

“打工人”一词起源于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打工仔”。这个群体不属于传统的农民、国企职工、商人、国家公务人员,他们一般来自内地,到沿海开放城市去务工,多数人的户籍在农村,农忙时节还会回去务农。他们一般学历较低,从事薪水较低的艰苦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现了一个新群体——“打工族”。打工,本指做工,多用于临时性的工作;打工人,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现在,“打工人”等同于劳动者,不仅包括农民工、蓝领工人,也包括办公室的白领、IT界的“码农”等。

2020年9月22日,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友在网上发了一条自拍的短视频,视频中他做出要出门打工的样子,并说:“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 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专生的身份,这个视频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随即引爆网络。

打工人往往起早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但工作却十分辛苦,于是互联网上的打工人便会互相发鸡汤互相鼓励,随着时间的流逝,打工语录不断被网友改编,越来越多的人发起了打工语录。

“打工人”的流行背景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最近10年,互联网行业一直保持在大学生就业排行榜薪酬的前五位,这也说明为何很多毕业生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然而,35岁“打工人”不断受到冲击的局面,近期很难改变。

“打工人”的流行不仅反映了社会现状和年轻人的困境,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这个词语的使用不仅让所有劳动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以及共鸣,还让所有“打工人”有了自己的尊严。这种身份认同包含着无奈与不甘,它是对自身要时刻保持危机感的提醒。

“打工人”的流行背后也反映了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对于高压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于平凡人生的不甘。他们用“打工人”来自嘲和调侃自己的处境,以此释放压力和不满。这种黑色幽默是成年人的一种自我解嘲和自我安慰的方式。

打工人背后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影响

然而,“打工人”的流行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工薪收入者是劳动人口结构的绝对主体和社会运转的中流砥柱。当工薪收入者开始集体自嘲的时候,社会应该有所警惕并作出相应调整与反馈。社会应该倾听和理解打工人的困境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打工人”的流行不仅是一个网络热词的兴起和传播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反映。我们应该关注和理解“打工人”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影响和年轻人的心态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