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厦门市沿海村落,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这一传统习俗盛行于闽南沿海及台湾渔村,尤其在南台湾,与中台湾的妈祖信仰并称。闽台送王船活动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还承载着海峡两岸人民深厚的文化情感。
闽台送王船的起源传说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爷”作为代天巡狩的神祇之说。王爷信仰广泛流传于闽南沿海及台湾渔村,与古时渔民出海捕鱼、海上交通等息息相关。在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有一项独特的向王爷求“药签”的信俗,在闽南颇有影响。
送王船是送瘟祈福的民间信俗仪式活动,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在历史上,各地送王船活动时间不一,大多是三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
在送王船活动中,精心“打扮”过的王船由专人看管,停放在沙坡尾,周围划出一圈空地,以免船身被人碰伤。王船的尺寸、结构近似于真船,船桅、船帆样样不缺,据说这艘船放入水中也一样能行驶。依照古礼,“送王船”活动维持5天,斋醮、歌仔戏表演等民俗活动交叉进行。大鼓凉伞、舞龙、歌仔戏等精彩节目陆续上演。
这次厦门港“送王船”活动全都在陆地上进行,称为“游天河”,这与将王船放到海上漂流的“游地河”不同。下午近3时许,船身下方的固定物被抽走,王船开始凭借“腹部”下的车轮缓缓前进。有近300人组成9支表演队伍同时行进,全长近200米,边走边上演舞龙、舞狮、大鼓凉伞等节目为王船开道。长龙沿着大学路、海洋三所、白城一路,慢慢走向曾厝垵圣妈宫旁的海边。队伍到达海边时正值退潮时期。
王船化火是活动的高潮之处,主办方为此准备了猪头、猪肚、鸡、鸭、鱼“猪头五牲”祭品进行祭拜。数百份祭品都用红袋子包裹着,其中也包括了香客送来的柴、米、油、盐和菜肴等。随后,祭品被放入海中,慢慢漂向远方。这不仅是为了祭拜神仙,更多是为了告慰曾经葬身大海的人们的英灵。下午4时53分,点火仪式开始。此时王船停放在沙滩上,船头向着大海。乩童以纸钱引火,随后众人也上前帮忙。不一会儿,火光冲天,王船船身传来“噼噼啪啪”的焚烧声音。在场的渔民和信众见状纷纷跪地,默默祈求上苍能将平安、好运和吉祥赐予自己。火借风势,船只渐渐消失在熊熊大火之中,3小时后,王船彻底化为灰烬,旁观的信众这才转身慢慢离去。据介绍,下一次海水涨潮之时,会把船灰一起带走,这象征着祭品全部送给了祭祀对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获得“闽台送王船”保护单位资格。2020年12月17日,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报送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简称“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前,“送王船”已分别列入中马两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为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送王船作为闽南和台湾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它不仅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对于海洋文化的共同认知和敬畏之心,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标签:送王船
上一篇 : 上课不要烤香肠:九把刀的倒霉蛋之旅
下一篇 : 谢可寅:青春之梦的坚定追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