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这个雅号为“辟邪翁”的植物,是重阳节中的重要角色。这个节日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人们深信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能够避开灾难,带来好运。他们或者将茱萸插在发间,或者制作成香袋佩戴在手臂上,这种香袋被称为茱萸囊。这个习俗并非只是妇女和儿童的专利,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会参与其中。
茱萸的别名繁多,如藙、樧、枣皮、药枣等,都被古人在各种文献中记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并将其用于祭祀,甚至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九月》中记载,当时的人们会将茱萸和菊花泡在酒中饮用,寓意辟邪和延寿。
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最早可以在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找到记载。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会佩戴茱萸,还会选择头戴菊花。这个习俗从唐代开始就已经盛行,历代不衰。到了清代,北京的重阳节习俗有所变化,人们会将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宋代的重阳节更有特色,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和菊花的形状,然后赠送给亲朋好友佩戴。这个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寓意着祝福和吉祥。重阳节佩戴茱萸和菊花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标签:辟邪翁